不以毁誉累其身,不以宠辱更其守——范仲淹故事

8188w2023-03-100

范仲淹(989年10月1日-1052年6月19日 ),字希文。祖籍邠州,后移居苏州吴县。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。

庆历三年(1043年),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(副宰相)。一天,宋仁宗在天章阁召见宰辅讨论兴革大事。范仲淹先后奏上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和《进行所陈十事》。他主张必须改革,认为“变则通,通则治”,并提出十点主张。这十事是明黜陟、抑侥幸、精贡举、择长官、均公田、厚农桑、修武备、减徭役、覃恩信和重命令。其核心是整顿吏治。整顿吏治要从选择州县长官开始,要选贤与能。贤者在位,能者在政,就可以救国救民。因而对现有官吏要严格考绩,淘汰“非才、贪浊、老懦者”,提拔一批有作为的人。范仲淹的主张被仁宗采纳,并于庆历三年至四年间先后下诏颁行,这就是有名的“庆历新政”。

不以毁誉累其身,不以宠辱更其守——范仲淹故事

新政颁行后,范仲淹日夜谋虑,盼望政治清明,天下太平。但是,那些被罢免的官吏,因荫子范围缩小失去荫官机会的人,靠请托拉关系的侥幸者等,他们心存怨恨,诋毁新政。新政在许多公卿的反对下夭折了。范仲淹再次横遭诽谤与排挤,在朝廷已无法施展其抱负,于是要求免除参知政事的职务,去边疆“分国忧于千里之外”。在以后谪居地方的日子里,仍然念念不忘兴利除弊,不断上书阐述古今治乱之道。他这种“不以毁誉累其身,不以宠辱更其守”的精神令人敬佩。

滕宗谅是范仲淹的贽友,在其被谪于岳州时,修复了岳阳楼。应滕宗谅之邀,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——《岳阳楼记》。他先写洞庭“满目萧然”的景色,使“迁客骚人”,“感极而悲”。又写“春和景明”的洞庭美景,使人“宠辱皆忘”,表达了他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与抱负。www.8188w.com最后两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是范仲淹留给后世的千古名言,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崇高人格的体现。

他的忧国忧民还表现在爱惜人才上。他认为“得人则治,失人则乱”,缺乏人才是国家最大的忧患。因而把兴学育人摆在一个重要地位。他走到哪里,就在哪里兴办学校。他在苏州时,曾在卧龙街南头购置一片土地,准备建宅居住。阴阳先生说:在这里建宅“必踵生公卿”!他听罢表示:“我一家在此独享富贵,哪比得上有志之士在此读书受教育”,遂在这块土地上改建学校,并请著名学者胡瑗在此执教,不久苏州府学名冠东南,成为著名的学府。他一生以荐贤育人为乐事,在他生命垂危之时,仍然念念不忘“尊崇贤良,裁抑侥倖”。在临终的《遗表》中关心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,丝毫没有提及个人和家庭的要求。他的好友韩琦称赞他是“前不愧于古人,后可师于来哲”的人,是位可敬可佩的人。

不以毁誉累其身,不以宠辱更其守——范仲淹故事

综上所述,我们不难发现,在封建社会,在对现实提出改革的设想,在对未来进行新的设计,或寄予美好的期望时,进步思想家总是肩负着历史的使命。他们往往从“公”字观念出发,以“天下”的整体来体现自己的忧患意识,忧乐以天下为根本,兴亡以天下为责任。当然,他们所说的天下,还不是人民大众的天下,这是他们的局限性。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份优秀的历史遗产,把这种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思想在新的时期发扬光大。

以上就是有关《不以毁誉累其身,不以宠辱更其守——范仲淹的故事》的全部资料分享,文章内容由百花阅读收集整理,仅供有兴趣的朋友们参考阅读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(文章配图来自网络)


  链接:http://www.8188w.com/post-773.html
描写人物胡须的精彩短文片段——文学名著摘录
 « 上一篇
2023全国两会时间是怎么安排的?具体开幕时间是多久?有哪些新看点?
下一篇 » 
提交评论

清空信息
关闭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