箫与羌笛的历史故事以及横吹笛竖吹箫​

8188w2024-03-110

箫属于我国的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,音色圆润轻柔,幽静典雅,适于独奏和重奏。箫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。形旁竹字表示竹制;形声旁肃字表示清幽。古代的排箫是许多管子排在一起的,象凤之翼,发音清幽,“其声呜呜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,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,舞幽壑之潜蛟,泣孤舟之嫠妇”。

箫笛同源,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,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。箫在汉代时称为邃、竖篷、洞箫或羌笛。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、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,最初只有4孔,其中3个音孔加管口1孔,西汉京房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,成为5孔箫。箫是指编管的排箫。

西晋乐工列和、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孔,前5后1,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。东晋的桓伊,擅长音乐,他收藏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(箫),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,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。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梅花三段乐曲,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。

据《晋书》的介绍,桓伊是武将,被封为右军将军,都督豫州诸军事。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,桓伊为人谦虚朴素,个性不张扬,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。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,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。《晋书》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,“善音乐,尽一时之妙,为江左第一。有邕柯亭笛,常自吹之。”

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,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。恰巧桓伊在岸上过,桓伊与王徽之并不相识。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,“这是桓野王(桓伊字野王)。”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:“闻君善吹笛,试为我一奏。”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,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,便下车上船。桓伊坐在胡床上,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,高妙绝伦。吹奏完毕,桓伊立即上车走了。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。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、磊落不着形迹,由此事可见一斑。

东晋太元八年(公元383年)后秦苻坚率大军进攻东晋,时任中郎将的桓伊与冠军将军谢玄、辅国将军谢琰共破苻坚于淝水(即历史上著名的“淝水之战“)。而丞相谢安也因立下存晋之功而进官至太保。后来晋武帝之弟司马道子与谢安发生权争,屡进谗言,对谢安极尽诽谤。晋武帝对谢安有了猜疑之心,渐渐开始冷落谢安。桓伊为此很是不平,在一次宴会上,桓伊为晋武帝演奏一曲悲歌《怨诗》,诗中唱道:“为君既不易,为臣良独难。忠信事不显,乃有见疑患。周旦佐文武,《金滕》功不刊。推心辅王政,二叔反流言。”其“声节慷慨,俯仰可观”。使晋武帝甚有愧色。

唐朝以后,出现了前面六孔、旁边一孔,加有竹膜的笛子,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,横吹为笛,竖吹为箫。

以上就是有关《箫与羌笛的历史故事以及横吹笛竖吹箫》全部资料分享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
  链接:http://www.8188w.com/post-2037.html
在另一个虚妄的世界里——盼不回最爱的你|爱情故事
 « 上一篇
阿拉伯故事《两个朋友在沙漠》
下一篇 » 
提交评论

清空信息
关闭评论